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代码:0807 一级学科名称: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一、 学科简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是以能源的高效洁净开发、生产、转换和利用为应用背景和最终目的,以研究能量的热、光、势能和动能等形式向功、电等形式转化或互逆转换的过程中能量转化、传递的基本规律,以及按此规律有效地实现这些过程的设备和系统的设计、制造和运行的理论与技术等的一门工程基础科学及应用技术科学,是能源与动力工程的理论基础。
本学科现拥有2个跨学科共建的国家级研发平台,1个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4个校企共建江苏省工程技术中心、12个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研发基地。在船用动力机械及工程、船用空调系统及高品质舱室环境控制、海上新能源技术应用等研究领域优势突出,船海及国防应用特色鲜明。
在内燃机燃烧与排放控制、动力装置热力过程及节能技术、船用空调系统集成设计、动力机械振动噪声控制、LNG双燃料动力船及汽化装置设计以及高能量密度燃料电池集成技术等方面,为中船动力有限公司、沪东重机、江南船厂等大型国企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学科现有专任教师74人,其中正高10人,副高30人,博士比80%,拥有各类省部级人才10余人。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在能源与动力工程行业企业从事产品开发、设计与技术管理工作。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能够胜任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相关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产品开发和教学工作。具有本学科宽广而坚实的理论基。钊胂低车卣莆毡狙Э频淖胖,并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创新创业精神;熟悉本学科的现状、发展动态和国际学术前沿;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专门技术问题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与国际交流能力。
三、学制
硕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限一般为3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年,学位论文形成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在籍年限累计不超过5年(从入学至毕业),在校攻读时间最短不得少于1.5年。
四、研究方向
序号 | 研究方向名称 | 研究方向简介 |
1 | 动力机械及工程 | 以内燃机和正在发展中的其他新型动力机械及其系统为对象,研究各种形式能源安全、高效、清洁转换为机械能的基本理论及其关键技术。在内燃机燃烧与排放控制,涡轮转子等典型部件性能优化设计,动力机械振动噪声控制与故障诊断、动力机械及系统的性能模拟与优化等方向形成了鲜明的船海应用特色与优势。 |
2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以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对象,研究其高效、低成本转化与利用的基本理论及其关键技术。在海上风能利用技术、高效高能量密度氢氧燃料电池集成技术、新能源船舶动力推进系统研发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与技术优势。 |
3 | 热能工程 | 研究通过热能过程和装备实现能源的化学能向热能、热能再做功的能源转换和利用的原理与技术。在船用空调系统集成设计、船舶高品质舱室环境控制、LNG储运及辅助装置设计、动力装置热力过程及节能技术等方向特色鲜明。 |
4 | 工程热物理 | 研究能量以热的形式转化的规律及其应用的技术科学,主要研究各类热现象、热过程的内在规律,并用以指导工程实践。在能量的综合梯级利用、热机气动热力学、微纳尺度下的传热传质、基础燃烧理论以及多相流数理模型及数值模拟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特色。 |
五、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时间 | 备注 | |
学 位 课 | 公共 学位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32 | 2 | 秋 | 必选 |
第一外国语 | 96 | 3 | 秋、春 | |||
专业 基础 学位课 | 数学物理方程 | 48 | 3 | 秋 | 2选1 | |
矩阵理论 | 48 | 3 | 秋 | |||
高等流体力学 | 48 | 3 | 秋 | 4选2 | ||
高等工程热力学 | 48 | 3 | 秋 | |||
高等传热学 | 48 | 3 | 春 | |||
燃烧理论与技术 | 32 | 2 | 秋 | |||
专业学位课 | 机械动力学 | 48 | 3 | 秋 | 2选1 | |
能源与动力工程现代测试技术 | 32 | 2 | 春 | |||
非 学 位 课 | 公共 选修课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6 | 1 | 春 | 必选 |
中国大运河科技史 | 16 | 1 | 春 | 5选1 | ||
中国共产党党史 | 16 | 1 | 春 | |||
艺术导论 | 16 | 1 | 春 | |||
中华诗词美学散步 | 16 | 1 | 春 | |||
应用文写作技巧与规范 | 16 | 1 | 春 | |||
专业 选修课 | 科技论文写作(能动) | 16 | 1 | 春 |
| |
学科前沿讲座课程 | 32 | 2 | 春 |
| ||
振动噪声测试技术 | 32 | 2 | 春 | 校企联合课 | ||
热力系统分析与优化 | 32 | 2 | 春 | 校企联合课 | ||
机械故障诊断技术 | 32 | 2 | 春 | 实践课程 | ||
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 | 32 | 2 | 春 | 实践课程 | ||
振动噪声控制技术 | 32 | 2 | 春 | 实践课程 | ||
高等内燃机学 | 32 | 2 | 春 |
| ||
新能源技术 | 32 | 2 | 春 | |||
振动理论及应用 | 32 | 2 | 秋 | |||
能源动力设备及系统控制技术 | 32 | 2 | 春 |
| ||
节能原理与技术 | 32 | 2 | 春 |
| ||
燃料电池技术与应用 | 32 | 2 | 春 | |||
动力电池模拟仿真技术 | 32 | 2 | 秋 | 实践课程 | ||
补修 课程 | 工程热力学 | 56 | 3.5 | 秋、春 | 不计学分 | |
传热学 | 48 | 3.0 | 秋 | 不计学分 | ||
其他必修 环节 | 教学实践 |
| 1 |
|
| |
社会实践 |
| 1 |
|
| ||
学术活动 |
| 1 |
|
| ||
文献阅读 |
| 1 |
|
|
六、学科相关规定
1.学术成果要求
申请第三年3月份毕业的研究生,在满足相应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的前提下,答辩前需发表或录用(有版面费发票复印件及正式录用通知,以下同)SCI(E)论文1篇或EI(JA)论文2篇,并经导师同意后可申请三月份毕业答辩。
申请第三年6月份毕业答辩的学术型研究生,在满足本专业培养方案及学校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同时应达到以下学术条件之一:
(1)发表或录用1篇SCI(E)、EI(JA)、CSCD、SCD期刊论文;
(2)公开1件发明专利,同时发表或录用1篇科技核心以上期刊论文、或EI(CA)、ISTP收录的国际会议论文;
(3)公开2件发明专利(或1件PCT专利,或1件国防发明专利,或授权1件发明专利),同时发表或录用1篇统计源及以上期刊科技论文、国际会议、全国会议论文。
(4)以第一负责人获得与学科相关的省部级及以上学科和创新创业类竞赛三等奖及以上(其中由江苏科技大学校内主办的省级竞赛要求二等奖及以上),具体竞赛项目以学校下发的竞赛目录为准。其中排名第二的研究生可视同公开发明专利1件。
学术成果均要求以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双学位项目中方研究生的学术成果,与合作办学外方高校共同署名的学术成果等同),作者署名如未特别强调第一作者,则包含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第一作者)。
以上所述学术成果均须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
科技核心期刊论文等同于公开发明专利(最多只计1篇),参研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并通过主管部门验收、鉴定(有成员署名证书)、或获市厅级科技进步奖励(有证书),等同于公开发明专利(最多只计1篇)。国际会议论文被EI(CA)、CPCI收录的等同于公开发明专利(最多只计1篇)。CSCD 指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SCD指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是指北大图书馆颁布的中文核心期刊(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同),科技核心期刊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颁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对于延长学制的硕士研究生(半年及以上),满足以上条件要求可正常申请并进入答辩环节。如仅满足本专业培养方案学术条件要求及学校有关规定,但不能满足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的学术条件,学生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但原则上答辩成绩不得为“优”、“良”。
2.学位论文要求
论文选题应与本学科相关,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学位论文应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理论基。哂邢冉和实用性。